2014年山东省十大新闻评选
15件重大新闻进入候选名单,可通过大众网进行网络投票。
15件重大新闻进入候选名单,可通过大众网进行网络投票。
专家:水体含少量抗生素危害不大,未纳入水质监控。
油价下跌,根本停不下来,部分油种价格近乎“腰斩”。
网络投票由大众网协办,时间为6日0时到2015年1月4日24时
2013年夏天,上海某高校学生宿舍,没有空调,学生打地铺消暑。记者了解到,在北京的高校,比如北大、清华、人大、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宿舍安装了空调。在广州从事多年大学后勤外包项目的汪兵告诉记者,在他看来,给大学生安装空调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
原标题:董校长请给我一台空调
2013年夏天,上海某高校学生宿舍,没有空调,学生打地铺消暑。 新华社发
“董校长,北京的夜晚,真的很热,体贴的你,请给我一台空调……”一首《董校长》经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演唱之后在网络走红。学生宿舍是否该装空调,再次成为今年夏天高校热议话题。
空调不再属于高端“奢侈品”
没有在宿舍装空调的北京师范大学,遭到学生吐槽:“我们希望学校把宿舍的硬件条件搞好一点的,并非"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毕竟时代不一样了,空调、热水器、洗衣机这样的家电产品早已进入平常百姓家庭,我们平时家里都在用,为什么到了学校就不能提供呢?”
记者调查发现,在大学校园,空调已逐渐不再属于高端“奢侈品”。在南方很多高校的新校区,空调、热水器、洗衣机已经成为学生宿舍的“标准配置”,但是,也有不少经费紧张的高校和一些老校区并没有安装空调。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的高校,比如北大、清华、人大、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宿舍安装了空调。上海的三所部属高校,复旦、同济、交大都具备安装空调的条件。学生可以自费买空调集中安装、电费自理,毕业后由学校出资统一回收,再租赁给下一届学生使用。
大学宿舍装空调有本“难念的经”
复旦大学学校基建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装空调最主要的障碍就是供电和线路问题。年代较久的老校区,当时设计的电力容量和供电线路,并未达到安装空调的标准。
比如北师大共16栋学生宿舍楼,从上世纪50年代建的到2000年后建的楼全都有。50年代的楼房在设计理念、功能,尤其是用电标准上非常低。
在广州从事多年大学后勤外包项目的汪兵告诉记者,在他看来,给大学生安装空调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
“给宿舍安装大功率电器,仅改装线路就是项大工程,费时费力,还要协调多方关系,空调安装好了,有的学生因为经济原因并不会经常使用,对于投资方来说,长期闲置就是损失。”汪兵说。
另一方面,硬件条件的改善,收费随之提升,一些矛盾和摩擦随之而生。华南理工大学数学系大三学生刘鹤鸣告诉记者,他的宿舍安装了空调和热水器,每学期住宿费1200元,不开空调的话,电费刚好在学校包干范围内,如果开空调,每个月要支出100多元的电费。
谈及空调经费来源,广东省财政厅研究所有关负责人说,高校财政拨款主要用于经常性的日常开销,空调经费并不属于其中,如果要安装,就必须提前申报,经过审核批准才能纳入下一年度的开支,而且并不是每所学校都能获批财政资助的经费。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杜安国说,大多数院校都通过引入社会力量等自筹的方式筹集经费。
“协同创新”才能“良性互动”
近日,北师大有关负责人对《董校长》一曲给予回应,学校将在明年安装空调。负责人称,改造线路、增加容量的一系列动作,本来就是学校实施“条件保障工程”固有规划和行动举措。从这一点来说,不是学生逼学校安空调,而是学校的规划和学生的需求是吻合的,双方形成了良性互动。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党委副书记方明说:“100年前,抽水马桶是奢侈品,现在是必需品。上海年年酷暑,空调也变得不可少。学校有责任善待学生,对学生艰苦朴素的锻炼可以通过别的教育方式开展。”
而对于“董校长”们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有学者建议,可以考虑“协同创新”,利用在校园推介、科研参与等过程中给企业让利,以此来换取后勤补助等方面的经费。
“只有通过各种手段,千方百计满足学生的诉求,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之中,高校才能安安心心地搞好教书育人工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袁瑾认为,北师大的学生和后勤部门以“献歌”的方式互动沟通,解决问题,学校管理中的良性互动趋势目前在很多高校都得到了实践。
初审编辑:魏现芳
责任编辑:曾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