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苦恋”夏普 错过入股最佳时机

2014-06-25 10:14:00来源:人民网 作者:王珍 李娜
分享到:

2012财年(截至2013年3月),夏普销售额24785亿日元,比上年增加227亿日元;净利润为-5453亿日元,连续两年巨亏,并刷新夏普成立百年以来的最高亏损纪录。不管鸿海的态度如何,在Display Search中国区研究总监张兵看来,鸿海是否能重新入股夏普,主要看鸿海面板消化能力。

  原标题:郭台铭“苦恋”夏普 错过入股最佳时机

  “被夏普骗了。”

  “苦恋”夏普的鸿海董事长郭台铭6月18日在接受日本《东洋经济周刊》采访时这样吐槽。

  这距离双方签订“婚约”两年、“婚约”失效已一年。此时“叫板”,郭台铭显然还是对夏普念念不忘。他放言,如果夏普同意鸿海按市价入股,“明天就可以出资”。

  然而,与两年前不同,夏普已经渡过了成立百年以来最大的难关,去年业绩扭亏为盈,与其战略合作的下游客户进一步增加。尽管鸿海曾经“英雄救美”、帮夏普渡过最大难关,但是夏普对鸿海的依赖已经减弱。

  对郭台铭在媒体上的“放炮”,夏普官方的态度是“不予置评”。错过入股夏普最佳时间窗口的鸿海,还有机会再续“鸿夏恋”吗?

  夏普百年危机 鸿海英雄救美

  两年前,追求了夏普一年的郭台铭,曾有入主夏普的良机。郭台铭回忆说,2012年3月21日,他到日本与夏普高层谈入股,在对方的要求下,短短1周后的27日便签订资本合作协议。

  当年,夏普陷入危机。2011财年(截至2012年3月),夏普净亏损约2900亿日元(约38亿美元),出现自1912年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年度亏损。

  夏普前执行董事、大中华区CEO菅野信行曾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坦言,日本企业有“六重苦”,包括日元升值、很重的法人税率、自由贸易协定签约推迟、劳工解雇限制、环境保护限制、电力不足。这使夏普在适应商业环境、对市场反应速度上存在不足,“夏普单打独斗模式已经到了极限,今后在价值链上寻求合作变得更加重要。”

  2012年3月27日,“液晶之父”日本夏普与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台湾鸿海签订合作协议,轰动一时。协议内容主要包括:一是鸿海以660亿日元,入股夏普十代线(堺工厂)37.6%(与夏普股权相当),掌握十代线一半产能;二是鸿海斥资669亿日元,以每股550日元,认购夏普增发股份,一旦完成鸿海将持有夏普9.9%的股权,有望成为夏普的大股东。

  十代线的合作,推进顺利。新股权架构下的堺工厂2012年7月1日运营,开始接受鸿海的订单。郭台铭为消化十代线的产能,在北美推出999美元的60英寸电视,并向创维、海尔等中国彩电厂积极推销。有了鸿海庞大的“出海口”,夏普十代线的开工率迅速由一季度的30%,提升到年底的90%,实现当季扭亏。

  鸿海欲插手经营 夏普引入三星

  不过,鸿海入股夏普,却一波三折。郭台铭抱怨说,2012年4月夏普股价暴跌,鸿海不愿以每股550日元的高价入股,且签完协议不久,交往最久达1年的町田退居顾问一职、片山改当会长、奥田隆司升任社长,人事大风吹,鸿海盼重新议价。

  关键在8月3日的东京会,郭台铭与已经退居幕后的町田、片山见面。郭台铭回忆说,对方告知“我们代表公司来谈”,同意鸿海以股票市值取得9.9%股权。“可是当时的社长奥田完全推翻,坚持每股550日元。”

  事实上,夏普公布2012财年业绩后,股价一度跌破200日元/股。截至2012年6月23日,鸿海及旗下公司投资夏普的“账面损失”已达64亿新台币。台湾有关部门以投资效率不高为由,予以反对。

  不过,当时郭台铭仍充满信心:这只是账面损失,夏普价值并没有受到影响,双方合作是双赢,“我用生命担保一定会成功”。同时,他要求,夏普降低入股价,或让他进入董事会。

  郭台铭曾尝过“四两拨千斤”的甜头。2009年金融危机,他旗下的面板厂群创与奇美合并。2012年奇美巨亏,郭台铭借债权人施压,以12%的股权,逼迫持股17%的奇美实业让出奇美的经营权。后来,奇美更名为群创。2012年6月,郭台铭获得新群创的经营权。

  奇美前车之鉴。“郭台铭越急、越强势,夏普越怕。”一位观察人士说,“郭台铭4月之后飞了9趟日本,都是非常深度的主导,而且随着夏普的股价跌得越多,他主导得越强势,这把夏普吓到了。”

  2012年6月26日,夏普的股东大会上,夏普社长奥田隆司扮起“黑脸”。他公开宣布,拒绝鸿海提高持股比率及增派董事的要求。

  仍处于资金紧张状况的夏普,启动了“备胎”。2012年12月,高通注资1.2亿美元,参股夏普约5%;2013年3月6日,三星宣布以104亿日元参股夏普约3%。

  郭台铭曾想“联日抗韩”,无奈让三星一招“化敌为友”给破解了。事隔一年,他仍气愤地说,日本人觉得他不诚实,但“不诚实的是夏普”,“是我被骗了”。

  郭台铭还指出:“三星和美国高通后来是在夏普股价最低点时出资的,为何只要求我以最高价投资,这合理吗?”町田2011年6月1日到香港地区找他时提出“联手对抗三星”,这样的话打动了他,才让他决定投资,没想到夏普居然舍弃他而选择了三星。

  夏普起死回生 鸿海想再入股

  2013年3月26日,是鸿海入股夏普意向有效期的最后一天,夏普没有收到鸿海的资金。

  通过“多元化合作”的策略,夏普避免了“卖身”鸿海的命运,业绩迎来转变契机,尽管仍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中。

  2012财年(截至2013年3月),夏普销售额24785亿日元,比上年增加227亿日元;净利润为-5453亿日元,连续两年巨亏,并刷新夏普成立百年以来的最高亏损纪录。

  沉重的债务也让人窒息。2013年6月,夏普有3600亿日元的联合银行贷款到期;2013年9月,夏普要偿还2000亿日元可转换的公司债;2014年3月,300亿日元普通债券到期;2014年9月,1000亿日元普通债券要偿还。

  幸好债务银行伸出援助之手。三菱、瑞穗两家日本银行,同意夏普的贷款延期至2015年偿还,还同意追加融资额度1500亿日元。作为条件,2013年6月25日起,三菱、瑞穗两家银行各有一名代表进入夏普董事会;同时,高桥兴三成为夏普新任董事长。

  夏普终于“起死回生”。2013财年(截至2014年3月)营业收入29271亿日元,同比增长18.1%;净利润115亿日元,实现“V形”逆转,扭亏为盈。

  曾经是夏普亏损“重灾区”的液晶业务,变成夏普最大利润来源。2013财年,夏普液晶面板业务收入9910亿日元,同比增长17%;液晶业务的经营利润,从2012财年的亏损1389亿日元,变为2013财年的赚415亿日元。

  今年夏普进入“再成长”阶段,预计2014财年营业收入30000亿日元,微增2.5%;净利润300亿日元,实现2.6倍的成长。液晶业务仍是“生命线”,预计2014财年收入增至10000亿日元,占总收入三分之一;营业利润增至550亿日元,接近总营业利润的一半。

  而IGZO(氧化铟镓锌)技术则是夏普最值钱的“家底”。夏普计划到2014财年年底,高分辨率面板在夏普面板总销量中的占比超过八成。其中,IGZO液晶面板的销售收入,2014财年下半年将是2013财年上半年的9倍。

  郭台铭又心动了。他最近说,仍想与夏普合作,如果高桥同意鸿海以股票市值购得夏普股权,“我明天就可以出资”,并保证夏普两年内变成优秀的企业。

  群智咨询副总李亚琴认为,群创虽是全球最大的4K电视面板供应商,但在中小面板上相对较弱。未来几年,中国大陆多条8.5代液晶面板线将陆续量产。随着中国大陆面板新势力抬头,台湾面板业将受到直接冲击。“郭台铭已经感到压力,要未雨绸缪,提升在高附加值中小尺寸面板上的实力。”而IGZO的吸引力在于高分辨率、低成本。

  鸿海筹码减少 夏普淡对叫板

  然而,对于郭台铭此次借日本媒体“叫板”,夏普淡然面对,官方回应“不予置评”。

  夏普对鸿海的依赖正在减弱。根据今年5月12日夏普公布的中期经营计划,夏普液晶面板业务扩大与重点客户的合作,2012财年重点客户6家,2013财年增至15家,预计2014财年将进一步增加至19家。

  Display Search中国区研究总监张兵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夏普下游主要的客户中,除了夏普自己,第二大客户是三星。三星采购夏普面板的数量,2011、2012年不多;在入股夏普后的2013年明显增加,每季有100万片。鸿海旗下的富士康排第三。

  鸿海的筹码减少,还在于代工份额下滑。张兵说,富士康过去两年代工业务没有太大变化,因为一线彩电品牌没有把系统组装放出来,只放了三成代工量。鸿海的彩电代工业务以日系品牌为主,而日系品牌在全球彩电市场中的总体份额萎缩。再加上,鸿海自主品牌“睿侠”电视、自主渠道“万马奔腾”,拓展市场的计划均遭受挫折。

  “但鸿海仍然是夏普面板重要的‘出海口’之一,每年彩电代工量达到800万~900万台,其大尺寸面板来自夏普十代线。”张兵认为,鸿海能否重新入股夏普,要看鸿海是否有新增的面板消化能力。

  Display Search分析师吴荣兵直言:“鸿海还是想要夏普的IGZO技术,可能双方在谈判当中,这块技术目前最强的还是日本厂。但是,夏普不会把IGZO技术给鸿海。2011、2012财年,夏普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转让IGZO技术,现在业绩回升,可能性更小。”

  中华液晶网总编张新岗分析说,“夏普与鸿海合作多年,夏普获益更大,得到资金和出海口,而鸿海没有达到主要目的。郭台铭一是想拿到面板厂的主导权;二是想拿到夏普的技术。他想以最小的代价拿到控制权,结果落空。”

  另一分析师指出,鸿海已经错过了投资夏普的最佳时机,因为夏普在获得高通和三星投资之后财务状况已有所好转。

  不过,来自苹果的订单,也许是不错的诱惑。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有分析师估计,鸿海年收入的将近一半来自苹果公司的订单。但由于苹果公司寻求为扩大后的产品组合增加零配件供应商,鸿海一直在努力使业务和客户基础多样化。

  KGI凯基证券分析师郭明池表示,由于夏普是苹果iPhone手机显示屏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所以入股夏普将有助于鸿海提升与最大客户苹果公司讨论生产订单价格时的议价能力。

  中国大陆面板新军,将是夏普、鸿海共同面对的挑战。李亚琴认为,在全球面板五强三星、LG、群创、友达和夏普中,郭台铭最恨韩厂,曾欲“联日抗韩”;与友达在台湾直接竞争;夏普几乎是群创寻找“技术外援”的唯一选择。而今年京东方合肥8.5代线量产后,京东方将有可能超越夏普,成为全球第五大面板商。

  “未来关键看夏普的市场表现,夏普主业仍为液晶,但面板业很难连续三年盈利。”张新岗说。而李亚琴估计,鸿海与夏普今后很难再有资本和股权合作,技术合作的可能则存在。

  鸿海痛失面板棋子“叫板”背后难掩布局失落

  李娜 王珍

  一年后,“鸿夏恋”因为郭台铭的一次采访重新被挖了出来,作为鸿海掌门人的他突然放炮,自曝“鸿夏恋秘辛”,并用“自己被骗”来概括整个事件。

  不过郭台铭仍表示,如果夏普能够同意以市价让他入股9.9%的话,那么他依然希望进行这笔投资。

  分析人士指出,郭台铭此举或是向夏普施压,他想要的技术仍未到手,鸿海与夏普台面下可能将启动新的合作。Display Search分析师吴荣兵则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鸿海还是想要夏普的IGZO(氧化铟镓锌)技术,相信在谈判当中,这块技术目前最强的还是日本厂。

  但在这段“剪不断”的恋情背后,为何鸿海如此在意,为何郭台铭自爆被骗?在梳理鸿海在面板中的布局后,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鸿海的野心

  郭台铭拒绝承认自己是那个“要吞并日本公司、窃取技术、欺骗夏普的台湾人”。他日前在访日期间,公开指责夏普不诚实。

  虽然外界对于这一言论出现的时机众说纷纭,但事实上,对于技术、对于面板,鸿海的野心早已经不是秘密,为了让富士康打造能超越韩国巨擘三星电子的技术实力,这家台湾电子业大厂早已布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EMS(电子制造服务)公司,鸿海科技集团(富士康)从未放弃其对显示产业的介入。”调查机构NPD Display Search研究人员指出,如果鸿海仅停步于组装产业,对主要的零部件无法掌控,则将无法在产业链中实现自身增值。

  公开资料显示,为了掌握上游话语权,鸿海集团几年前就在内部建立了一项“眼球计划”的商业计划,该计划意在整合包含触摸屏与显示屏在内的所有与眼球相关的零部件。

  鸿海内部人士此前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眼球计划以移动设备及电视显示屏为主要焦点,对移动设备显示屏而言,包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屏以及触控模块,对电视显示屏而言,包含液晶电视显示屏。在公司内部,鸿海还为此成立了鑫成、业成、业鑫、睿士达、天亿科技等一条龙“眼球事业群”部署。

  “鸿海对于面板领域的投资其实很多年前就开始了,最初的群创就是台湾面板五虎之一,后来在金融危机中上演蛇吞象推动与奇美的合并成为全球面板三强,再加上对夏普10代线的整合,在面板领域鸿海已经布局多年。”吴荣兵对记者表示,目前鸿海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从产能看,群创目前排名仅次于韩国三星和LG,这两年有机会盈利。

  但鸿海面临的一个窘境是,之前布局的面板多为主流产品市场,也就是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等已经非常成熟且增速明显放缓的面板市场。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大尺寸超高清液晶电视等市场的快速成长,鸿海此前的布局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新的市场的需求。

  目前,在增速爆炸性增长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更多被LGD、夏普、Japan Display等日韩品牌掌握。尽管苹果在推动核心部件的“去三星化”,但是鸿海旗下的奇美却并不是赢家,比如在New iPad的订单中LGD占据了70%的份额,而在iPad Mini的面板中也是LGD和台湾友达成为主力出货商。

  并且,据台湾产业链人士表示,在核心技术上,鸿海仍面临着储备不足的问题。

  此前,由奇美电子、天亿显示科技及深超光电三家液晶面板制造商为鸿海客户提供移动装置用显示屏,由于缺乏制造低温多晶硅及移动显示用高分辨率面板经验而让鸿海头痛不已。据了解,鸿海多次希望通过投资夏普以取得其对深超光电及天亿显示科技的技术支持。

  事实上,夏普对鸿海的吸引力正是来自于这种对技术短板的渴求。不仅因为夏普堺10代线50%的产能,还有夏普的移动显示面板领域,鸿海一直希望能获得夏普独有的IGZO技术,这已经成为双方此前入股谈判中最为重要的砝码。

  “鸿海还是想要夏普的IGZO技术,相信在谈判当中,这块技术目前最强的还是日本厂。但是,夏普不会把IGZO技术给鸿海,因为夏普对鸿海的依赖在减弱。2011、2012财年,夏普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转让IGZO技术,现在业绩回升,可能性更小。”吴荣兵对记者说。

  此外,除了要应对三星等面板厂商的竞争,鸿海还需要警觉正在崛起的中国大陆面板厂商。“今年面板厂的业绩还可以,随着中国大陆多条8.5代线量产,四季度和明年初可能会波动。”吴荣兵对记者表示,要弥补移动显示面板的短板,鸿海需要对现有的面板业务进行全新的整合,这才是鸿海眼球计划的主要原因。

  夏普情结

  除了战略的考量因素外,对于鸿海来说,与夏普之间多年形成的“战略”关系也是让郭台铭对入股事件“放不下”的原因之一。

  NPD Display Search分析称,此前鸿海和其之前投资入股的面板厂商奇美之间,已经与夏普建立了许多策略性联盟。

  比如,鸿海已经是夏普液晶模组组装的代工制造商,夏普通过技术授权将其UV2A光配向技术授权给奇美,并曾经帮助奇美改善其在台湾的7代和8代线光配向产能爬坡进程。

  又如,鸿海承接夏普的液晶电视代工业务订单,奇美供应一些不能由夏普生产的液晶面板给夏普的液晶电视。这种现象在夏普将其8代线改装成金属氧化物生产制程和10代线产能利用率降低之后渐渐增多。

  另外,鸿海是苹果iPhone和iPad的主要整机组装商。同时,夏普也是iPhone和iPad的一个主要面板供应商,两者曾经在一起紧密合作以解决苹果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生产和技术问题。鸿海还是索尼液晶电视的主要整机组装商,同时索尼也从夏普购买液晶电视面板,主要是夏普10代线生产的40英寸和60英寸面板产品,然后将面板提供给鸿海的电视组装厂进行组装。也就是说,夏普和鸿海在索尼液晶电视产品项目上具有间接合作关系。

  “事实上,夏普与鸿海合作多年,夏普获益更大,得到资金和出海口,鸿海没有达到主要目的。郭台铭一是想拿到面板厂的主导权;二是想拿到夏普的技术。他想以最小的代价拿到控制权,结果落空。”中华液晶网主编张新岗对记者说。

  更让郭台铭感到“吃了闷头亏”的还有来自于对方管理层的多变以及“倒戈”竞争对手。

  此前,当夏普宣布将与全球最大的制造商鸿海缔结伙伴关系时,这家日本领先的LCD制造商便招来了一些仍相信日本握有强大制造实力和高科技优势人们的批评声浪。对于鸿海来说,一家历史悠久的日本制造商吞下了它的骄傲,竭力与自己一起创造全球电子制造市场的新标准,仅仅是这一态度的转变已经说明了对鸿海的信任。

  从鸿海与夏普启动谈判的2011年6月到鸿海决定向夏普堺工厂出资的2012年3月,郭台铭一直在和町田胜彦(2012年3月之前担任夏普董事长,2013年6月起担任特别顾问)进行谈判。郭台铭曾对町田信赖有加,并对町田表示夏普如果和鸿海联手将打败韩国三星电子,希望一起大干一场。

  然而,从2012年夏季开始,町田出现在谈判桌上的次数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片山干雄(2013年6月之前担任董事长)。之后片山开始忙于和韩国三星电子以及美国高通等企业开展合作谈判,与郭台铭的谈判对象又变成了奥田隆司(2012年6月之前担任社长,现任董事长)。

  郭台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2011年6月1日町田到香港地区与他会面,主动提出“连手对抗韩国三星”,片山也用同样的话打动了他,第二年3月的资本合作协议本有“含堺工厂液晶面板事业,不准让三星加入”的字样,但契约不能有这种条件,于是以口头约定。但随后的事件发展是,夏普接受了三星的出资。

  台湾产业链分析师表示,苹果与三星是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夏普生产智能手机、平板终端用中小型液晶面板的龟山第1工厂实际上已成为“苹果的专用工厂”。从这个意义来说,夏普应该站在苹果阵营,而片山却故意靠近三星,期望构筑和两大阵营的等距离关系,这一点让曾经希望“联日抗韩”的郭台铭感到有些不解,多少心里也有一些怨气。

  不过,不管鸿海的态度如何,在Display Search中国区研究总监张兵看来,鸿海是否能重新入股夏普,主要看鸿海面板消化能力。

  “眼球计划没有持续动作,需要日本企业的面板技术。无论夏普还是JDI,仍有技术优势。”张兵对记者说。(王珍 李娜)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魏现芳

责任编辑:曾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