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重“智”更要重“人”

2017-03-13 08:37:00来源:科技日报作者:

  今年两会上,“人工智能”第一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雷军、李彦宏等代表委员也带来议案提案,让人工智能维持高热度。

  人工智能是当下全球科技、产业的焦点之一,在我国也处于加速升温势头。国内不少高校建立了智能科学系,不少企业将其作为转型升级的“抓手”,舆论频送秋波,风投更是跃跃欲试。人工智能不但在科研上取得许多突破,产业化应用也已初现端倪。在这个当口,政府把人工智能列入国家战略层面,可谓抓住了一次时代机遇。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人工智能最显著的特征,那可能是“智”,也就是可以替代部分脑力劳动的技术。然而,人工智能最核心的要义却应该是“人”。科技史告诉人们,从长远来看,科技进步总会把社会带向一个光明的前程,但在某个具体时期,科技发展往往呈现为“双刃剑”,既给人们带来福祉,也可能造成“伤害”甚至“灾难”。

  因此,当我们为“机器换人”而欢呼时,也决不能忘记人工智能的终极意义在于“造福于人”。有人说,谁掌握了人工智能,谁就掌握了未来。这句话有道理但不完整。准确地说,谁掌握了人工智能并造福于人,谁才掌握了未来。一切引导、推进、规范人工智能的规划、政策和举措,均应立足于社会福祉,把有利于改善民生,为民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政府主导的人工智能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应把“为了人”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目中有人”,不但在技术、产业层面,而且在价值、文化层面,发挥好示范、引导作用。对于民间资本主导的人工智能项目,政府在引导其快速发展的同时,应积极履行监管和调控职能,推动其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在解决交通拥堵、儿童走失、医疗卫生等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上优先发展、率先突破,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魏现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