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短短一年,阿里巴巴就遭遇股价大幅跳水的尴尬境地。而如今,缩水到仅剩一成的市值、股东的责难、业务的持续萎缩、资金周转问题以及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让阿里巴巴的每个人感受到了刺骨的严寒。
冰火两重天
“如果你当年错过了Google,今天就不要错过阿里巴巴。”2007年11月6日,在马云热情洋溢的宣言声中,阿里巴巴(1688.HK)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开盘价30港元,较发行价13.5港元涨122%,融资15亿美元,尾盘收于39.5港元,较发行价涨192%,创下港股2007年新股首日涨幅之最。
对于这样的成就,马云当然很是满意,因而,才会有上市首日记者会上马云盛赞香港股民“蛮有智慧、香港投资者够国际化”的有趣一幕。
不过一年之后的今天,热情而“有智慧”的香港投资者们却给阿里巴巴兜头浇了一盆凉水——数月来,阿里巴巴在股市上表现不佳,股价持续跨跌,近日更是曾经一度跌破4元大关,让其本已所剩无几的市值再度严重缩水。据股市实时数据显示,2008年11月6日上午,阿里巴巴开盘股价为4.80港元,已经较发行价13.5港元跌去64%。而市值则徘徊在240亿港元左右,较最高市值2100亿港元缩水近1900亿港元,缩水九成多。
更令阿里巴巴尴尬的是,由于公司当前的市值恰好基本等于一年前上市时的融资总额,因此被业界评论认为“在股市上已经输光了老本,只能依靠投资人所输入的‘血液’勉强支撑。”
内忧外患
股市的颓势,带来的当然不只是面上无光。大小股东的抗议、经营压力,以及其竞争对手(尤其是百度)的步步紧逼,让阿里巴巴深陷外忧内患。
在雅虎财经的阿里巴巴个股论坛中,中小股民的抱怨和指责随处可见:
“如此垃圾股票,实在少见!”
“我开始也是很看好1688这只股票的。可以从它上市至今不到1年的这个短短的时间之内的股价表现实在是令我伤透了心。以它的表现,我非常怀疑它的股价能否站稳在4港币之上。”
……
如果说,小股民们失望和愤慨的声音很难进入阿里高层们的耳中,大股东们的发难则多少会让马云感到尴尬——自从入股阿里巴巴以来,雅虎杨致远就仿佛陷入一个噩梦,雅虎亚洲资产的严重缩水,让杨致远饱受董事会责难甚至逼宫,这也迫使他不得不邮件建议马云对阿里巴巴高管层进行调整,并提出几个人选,期望能提振阿里巴巴现有主营业务。
就算是在阿里巴巴公司内部员工中,持质疑和失望态度的也大有人在。一位阿里巴巴员工就曾经非常郁闷地告诉笔者,自己是07年进的公司,当时拿到的期权是每股7元左右,而现在股价跌到3、4块,曾经充满诱惑的期权非但没成为丰厚的福利金,反倒让自己倒欠公司一大笔钱……
更为严峻的是,除了要处理和安抚股东及员工们的信任危机外,阿里巴巴还必须面对外来的竞争压力——而无论是网盛、慧聪等电子商务行业的老对手,还是百度、腾讯等新的侵略者,都无时不耗费和分散着阿里巴巴的精力与资金。
阿里如何“过冬”?
针对阿里巴巴的股价低迷不振,业内有传言称其公司已经面临资金链断裂之窘境,更有股东向马云发出邮件,建议其出手救市,包括进行高层降薪、回购股票等。而阿里巴巴自己,也采取了缩减广告、转型内贸等措施,开始着手“过冬”。
那么,这些措施真的能够帮助阿里巴巴度过严冬,迎来下一个春天吗?
显然,在面对电子商务即将遭遇寒流时,马云是有预知性的,也就有了今年上旬马云呼吁阿里巴巴集团准备“过冬”的言论,随后,阿里也开始了一系列的援冬计划,包括50亿扶持淘宝,3000万美金扩展海外市场以及阿里手上150亿现金的“援冬”资金。
虽然阿里目前冷得透骨,但在外界眼里,依然还能看到他们自救的希望。
业界人士分析认为:阿里巴巴当前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在于业务模式过于陈旧,而所谓的过冬妙招,也要从业务模式创新里找起。众所周知,阿里巴巴的B2B业务,相当于为国内外买家、卖家搭建了一个互联网在线交易平台,帮助会员搭建网站,并依靠收取会员费用、搜索关键词收费、出售广告位等赚取利润,属于典型的网络“黄页”式推广模式。
早期,企业用户不太了解网络,企业也没有自己的网站,阿里巴巴用频繁电话与誓不见面不罢休的拜访,广泛获得了用户的青睐,业绩也逐渐攀升。然而,随着客户的增多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阿里巴巴平台上卖家信息越来越多,不仅卖家愈发难以被推荐到靠前位置,买家也越来越难以找到合适信息,加之阿里巴巴的服务仍然原地踏步,因此客户们对其的信心逐渐开始动摇,客户流失率也逐渐攀升。
而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早已使得企业自己建站成为普遍现象,而百度等企业主推的搜索引擎营销服务,既可以满足企业用户推广自己网站上信息和商机的目的,又可以按效果付费,广告效果精准不说,还更加省钱——这也是促使阿里巴巴用户“叛逃”、业务萎缩的一大原因。
业务萎缩,是引发股市低迷的罪魁祸首。因此,对于阿里巴巴而言,要想安然过冬,重振股市,最好的办法,还是从业务模式上入手,对自身业务及管理、服务架构进行调整、重组和创新。而做为中国B2B的一面标志性的旗帜,我们也希望阿里巴巴能渡过“寒冬”而进入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