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任礼信
2011-12-17 15:07: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关键词:
[提要]
换一个课题。比方说你参加某个研讨,或者是与某个人交流,或者读一本书,有时候会有共鸣,有时候不共鸣。请问各位什么叫共鸣?你和对方有共同的思想,可以使思想共鸣。共同的情感,感情共鸣,或者是有共同的体验,可以共鸣。甚至有时候某一种伤痛也可以共鸣的,有没有听说过,患同种病的人在一起交流,是不是很投机,这就是同病相怜。我的问题是,你感觉有共鸣好,还是没有共鸣好?
换一个课题。比方说你参加某个研讨,或者是与某个人交流,或者读一本书,有时候会有共鸣,有时候不共鸣。请问各位什么叫共鸣?你和对方有共同的思想,可以使思想共鸣。共同的情感,感情共鸣,或者是有共同的体验,可以共鸣。甚至有时候某一种伤痛也可以共鸣的,有没有听说过,患同种病的人在一起交流,是不是很投机,这就是同病相怜。我的问题是,你感觉有共鸣好,还是没有共鸣好?比方说,你读一部国学经典,读《道德经》也好,读《金刚经》也好,有共鸣好呢?还是没共鸣对你有帮助?这个你要注意区分,有共鸣一个你和那部经典的作者有共同的思想,可以这么理解吧。读到非常精彩的地方,你可以拍着桌子说,好,太棒了。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情况,拍着桌子说,我就是这么想的,写得太好了。有没有,就是那一刻你感觉你和旁边人的共鸣的,但是你只是证明他跟你思想一样,但是他没有对你增加什么,你读那一页书你并没有丰富什么,提高什么。有没有这种情况,看半天,一部书什么也没看懂,也有过,是不是,那本书一定对你有帮助,因为不共鸣,你把它扔到一边,没有和它一拍即合的东西,所以不共鸣。 如果我们读书或者听讲座,他不是在吸收,是在重复自己,强化自己原有的东西,欠缺的部分,应该吸收的部分永远吸收不进来。你先把它包容进来,以后不共鸣变成共鸣了,海纳百川,所谓的共鸣,若干时候,其实就是一拍即合。比方说,喜欢吃中餐还是西餐,喜欢吃中餐,那么下午课程结束之后,我们吃中餐去不去。吃完饭之后,我们去唱卡拉OK,去不去,一拍即合。吃完饭唱完歌,我给你讲老子《道德经》,你去不去,你心里想“去你的吧”,是不是,没读过,也没看过,谁听老子啊。打比方说不代表你真的这样,什么是共鸣,什么是不共鸣,实际上我请你吃顿饭,或者是唱卡拉OK对你都没有帮助的,有可能我跟你讨论《金刚经》、《道德经》,或许心里有触动,那就不一样了。朋友们,要留意,听讲座,或者研究国学经典,代表你有很高的高度,没有共鸣更好,因为你读的那样部分,你听的那个部分,可以支持到你,可以让你更加丰富完善。我刚才采访的这位朋友是一样的,只挑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好在我有一位老师指点了,但是我那个老师指点我,是用骂人的方式指点我的。我在这里可以讲吗?
魏现芳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