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海尔致力打造互联网时代

2015-11-27 09:44:00来源:大众网作者:

   从员工数量不足600人、年营业额为148万的亏损企业,发展成全球员工数量达7万人、年营业额为1357亿元的知名家电企业,海尔31年来一直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如果说,海尔用第一个“十年”打造中国名牌,用第二个“十年”走出国门,那么,当第三个“十年”结束时,正值“十二五”时期,海尔已经锁定新的目标——互联网时代的世界名牌。

  在海尔看来,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世界名牌”,要能够快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拥有大规模定制能力。要想实现这一追求,首先要拥有获取和了解用户需求的能力,互联网无疑是最佳选择。海尔集团执行副总裁周云杰曾表示,在融入互联网时代的过程中,把海尔变成一个互联网企业,比开发互联网产品更有效。

  “互联网”无疑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海尔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名词之一。海尔近几年的变革,几乎都是在为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时代做调整。海尔有关负责人表示,自从有了互联网,用户的需求更加细化,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用户层出不穷的需求,这促使海尔商业模式进行了转型,转变为以用户为主的模式。

  2007年4月,海尔启动“千日流程再造”工程,将传统的“正三角”组织架构,彻底颠覆为“倒三角”形态。公开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经济遭遇寒冬,海尔仍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0.6%。2009年海尔利润实现同比增长50%,2010年同比增长75%。从海尔近三年攀升的业绩来看,“千日流程再造”工程确实为海尔带来了突破。表面上看,“千日流程再造”工程只是海尔组织架构的转变,背后深层次的“精神再造”则是海尔正在探索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

  在海尔的转型战略架构中,还有两个不得不提的基础——“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和“零距离下的虚实网结合”。前者是指改变传统企业以产品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实施以用户为中心的即需即供大规模定制,实现“零库存”和“零应收”。后者中的“虚网”就是互联网,“实网”则指营销网、物流网和服务网,是海尔着力经营多年的优势所在。海尔希望将“虚网”的需求利用强大的“实网”第一时间送达用户手中。

  不难看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将成为海尔“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模式能够内化出多大的能量,还有待海尔未来五年的实际业绩来证明。 
  除了继续深化内部改革外,“十二五”时期,拥有庞大产品线的海尔必将面临来自不同领域的挑战。近年来,海尔一直强调由“卖产品”转化为“卖服务”,可是却从未停止产能布局。目前,海尔在国内已建成12个工业园,其中6个位于青岛市的工业园建成投产时间较早。2000年后,海尔又分别在胶州、合肥、大连、武汉、章丘、胶南、重庆建立了工业园。2011年初,海尔斥资108亿元投建的佛山(三水)市场创新产业园,将成为海尔集团华南地区总部基地和出口基地。另据媒体报道,海尔还将在沈阳建立另一个市场创新产业园,形成南北呼应之势。总体来看,海尔的国内产能布局大势已成,符合家电业梯度转移趋势,基本能够为海尔构筑“世界名牌”提供一个稳固的大后方。

  在巩固后方的同时,海尔越来越多地将触角伸向海外。更重要的是,海尔很早就开始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世界名牌前进。1999年,海尔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此后于1999年、2005年和2007年先后建立了海尔巴基斯坦工业园、海尔中东工业园和海尔泰国工业园。海尔已在欧洲、南亚、西亚、非洲等地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建立工厂,并在当地实现了“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

  成为世界名牌,仅拥有突出的制造能力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源源不断的创造能力,并获得全球消费者的认知和尊敬。2008年,海尔推出高端子品牌——卡萨帝,由海尔意大利、欧洲研究中心规划研发,超过半数的产品由欧洲生产。海尔有关负责人表示,高端家电将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也是海尔着力打造卡萨帝的目的。

  另外,物联网也将是海尔“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的方向之一。

初审编辑:魏现芳

责任编辑:曾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