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黯然退场的“互联网+”企业启示

2015-09-26 13:17:00来源:大众网作者:

   在今年3月5日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瞬间引爆了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各企业纷纷发力,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

  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驱动当今社会变革的不仅仅是无所不在的网络,还有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和知识。在“互联网+”的大形势下,各行各业都开始制定“互联网计划”,从“高冷”的铁路系统,到亲民的服装行业,甚至是医药系统、厨艺界都开始了不同形式的创变之路,“互联网+”的口号响彻街头巷尾,“互联网+”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

 

  各大直销企业也正在借势“互联网+”的东风,奋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安利的直销互联网化、绿之韵的天城网、三生的有享云商、理想科技的物联网……可以看到,不论内、外资直企,不论实力强弱,各个企业在布局“互联网+”时,无论从资本投入还是宣传力度方面,都是不遗余力。

  但“互联网+”真的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以至于各行各业均纷纷试水,唯恐错失良机?恐怕未必,其实,早在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口号之前,就已经有许多企业在与互联网融合的道路上摸索了很久。过去两年时间里,每天都有O2O创业公司获得融资,也有O2O创业项目中止、倒闭,这里共涉及16个领域、千余家企业,而这千余家企业中,“死者”众多,一片哀鸿。这些在互联网海洋中沉没或者返航的企业,比起那些破茧而出的企业,更能引起人的思考——在同样的背景下,突出重围或者黯然落幕的那些企业,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抉择,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阵亡企业 

  上文提到的16个领域分别是美业、医疗、婚嫁、房产、家居、出行、汽车、旅游、教育、餐饮、社区、零售、金融、服务商等。

  首先拿美业来说,自2013年起,上门美甲的服务模式迅速崛起,随后美业O2O市场被疯狂热炒,上门美发、美妆、按摩、spa等项目如雨后春笋。但是传统的美业是否连上网就能成功转型O2O呢?经统计发现,全国的美业O2O大部分发起于2013年,而短短一年内,已有多个项目香消玉殒,所在城市以北京和上海为主。而华东区域虽然已关闭的项目不多,但同质化现象格外严重,预计未来1—2年内会出现“成批”死亡的现象。

  其次是互联网+婚庆。婚庆被打上了暴利的标签。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带着创新思维和互联网工具切入婚庆行业。事实上,许多婚庆企业在与互联网融合的道路上走得并不顺畅,一家名为“帅小子”的婚纱照网购预定服务网站以及“IDO”婚礼分享网等相关网站都已经停止运营,互联网婚庆整体利润率水平不高。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很多摄影O2O平台在苟延残喘中。

  在房产业,一直以O2O房地产服务提供商为定位的乐居网,在腾讯1.8亿入股之后打出了“闭环”的概念。安居客的看房笔记功能被解读为线下到线上的信息迁移。而58同城的房产频道也开始力推移动端业务。而在专业房产中介强势入局后,又一批没有背景或是走歪了方向的项目与网站“关门歇业”了。

  再看看汽车行业,去年我国汽车市场产销突破2300万辆,再创新高。业界认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汽车市场已逐步进入后市场时代。5年内,将形成一万亿元规模的市场蛋糕。而中国每年打车有4000亿元的市场,调度服务一年可能有40亿元的市场。从巨头到中小创业者,无不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场狂欢中。然而,在巨头们疯狂厮杀又戏剧性地甜蜜牵手后,整个市场留下的却是一地中小创业项目的“尸体”。

  而在旅游业,按照主营业务的操作方式,旅游O2O项目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侧重某些品类旅行产品生产、服务商类,例如酒店点评到到网,以前仅做比价的去哪儿网,门票为主的同程和驴妈妈等;以及综合提供商类,即不但提供自营服务,而且兼作供应商平台,如携程、途牛、去啊。在巨头的前后夹击和资本的冲击下,华东区域出现了一批“阵亡”名单,创立时间基本都集中在近三年间。其中甚至有一家坚持了十几年的平台,依旧没能逃脱时代冲击,被迫“关门”。

  除此之外,还有医疗、家居、出行、运动健身、殡葬等行业都在新形势下实施了互联网时代转型升级举措,只是最后真正“活下来”的互联网企业寥寥无几。

  原因分析 

  由此可见,互联网带来的恐怕不仅仅是各种各样的机遇,在企业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倘若不审时度势, 很容易就把刚刚转型的企业带上一条不归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一些低频次、非刚需且无法标准化的行业很难在与互联网融合的舞台上施展拳脚。例如美发行业就普遍不被看好,美发业线下门店较为发达,线下店无数,线上很难竞争;上门等家庭场景不能与美发服务相融合;顾客消费习惯难以改变,消费者习惯于选择熟知的发型店或者就近选择美发门店。另外像婚庆这一类的消费频率低、资源匮乏等行业,在互联网化的进程中周期很短,一些基于平台的网站,很难在市场之中立足。

  其次,“大鱼吃小鱼”的并购现象成为新常态。拿房地产行业举例,2015年初,链家租房业务零佣金,只收5天的房租作服务费。爱屋吉屋在北京和上海,租客佣金全免。前者占据北京一半的二手房成交市场。后者上线4个月后,成为上海租房市场的第一,烧不起钱的公司只能让道。另外,在出行的市场上,大佬初现,格局已成。对于初创公司来说,简直是内忧外患。滴滴、快的合并后如猛虎,打破目前创业公司融资最高纪录,还有来自国际巨头Uber的威胁,挂着拼车的羊头,却做着专车的生意,直接威胁拼车和专车两条产品线。

  第三,同质化严重,无差异化竞争导致核心竞争力不足。就比如一些互联网家居企业,不管是平台还是重度垂直型企业,目前的家装行业都主打“0增项”、“环保材料”、“高级供应商”等口号,差异化极不明显。

  最后,口碑与公信力不够,难以品牌化。对于汽车后市场的服务店面,按照现在的点评方式,都不足以带来太多口碑上的帮助。汽车是一个很复杂的商品,汽车服务项目又很多,车作为主要的服务载体不会说话,绝大部分消费者又说不明白,专家不在现场也都说不明白,因而在网上的点评就显得没有多大说服力。点评公信力下降,口碑传播也因此失效,这对于运营O2O的中间商来说是一个难题。

  当然,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令不少互联网企业折戟沉沙的原因远不止于此,还包括渗透率低,前期盲目乐观,不注重用户体验甚至是监管层面乱象丛生等原因,均不可一言以蔽之。

  经验启示 

  不是每一家选择“互联网+”的企业都能取得成功,但“互联网+”的确是一个趋势,只要认真分析,决策得当,借助互联网的“东风”,企业依旧可以有一番作为。在以上黯然退场的互联网企业中,用心总结,便可以得出不少经验与启示。不论是直销企业还是其他传统行业,都可以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参考。

  首先,要基于时差选行业。不同产业受到互联网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意味着不同行业的“互联网+”项目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不一样的。创业者要善于利用产业时差,去发现那些尚未被重视但是具备一定潜力的行业。当别人都在做餐饮,则可以去做家政,当别人都在做家政,则可以去做按摩。

直销专业网,互联网+,启示

 

  其次,注重产品与用户体验。互联网只是形式而已,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用户需求本身。解决的问题是不是用户的刚需?是不是用户愿意为之买单?是不是高频次的消费?这些问题都将决定企业“互联网+”项目的生命力。创业者要抛开外衣,去找到这个产业的本质和用户的痛点。

  再次,重视传播与速度。互联网时代的“人人皆媒体”的效应,使得媒介传播效率大大提高,内容本身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优质的内容、事件是品牌传播的关键。项目的走红和一个好的名字有很大的关系。创业项目做传播的一定要重视内容运营的重要性。同时,对于创业者而言,有些时候,速度胜过一切。必须在短时间内形成细分领域的品牌知名度,进而去融钱聚人整合资源,持续打造品牌势能。

  最后要有选择地规避平台黑洞。各种类型的互联网项目,在线上都将面临“平台黑洞”效应,一些大的平台携用户和数据占有入口资源,会让很多新进创业项目卷入这个“黑洞”。企业在自身资源和能力还不具备迅速做起势能的时候,要注意回避平台黑洞,不去跟这些大平台拼流量,最好选择重度垂直的细分市场,做深做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曾静

相关新闻